关键词:
影片
审美特征
写实风格
台湾
导演
嫁妆一牛车
编导者
摘要:
1989年5月27日至30日,海峡两岸电影界的一些朋友在厦门召开了"台湾电影电视艺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两岸电影界学者四十年来的第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与会学者以诚相见、热烈讨论,发表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会上共宣读论文九篇:①黄仁:《台湾社会变迁对电影的影响》;②边善基:《台湾电影的写实风格与审美特征》;③蔡国荣:《台湾公营电影的流变与特色》;④石伟:《台湾女性电影特色刍论》;⑤梁良:《台湾新电影与香港电影新浪潮——两个神话》;⑥郭华:《中国武侠电影的源流及其走向——大陆、香港、台湾武侠电影浅析》;⑦黄式宪:《时代投影:主体的苏醒及其镜语重构——台湾、大陆新一代电影的美学比较》;⑧黄建业:《侯孝贤作品中内涵与形式的突破》;⑨陈飞宝:《海峡两岸电影关系之分析》(以发言先后为序)。其中梁良的论文发表在89年2期我院《学报》上,黄仁、陈飞宝、石伟三文均发在90年1期《当代电影》上,蔡国荣的论文在台湾86年8、9期合刊《四百击》上已发,黄建业的论文暂阙。这里刊出的是没有发表过的边善基、黄式宪和郭华的三篇论文,还有三篇是:蔡洪声的《台湾的乡土电影》(蔡原为会议代表,因故未去)、梁良另寄来的一篇关于台湾"学生片"的文章、黄仁另寄来的一篇关于李行主要作品的述评〔本刊以"专栏"刊出〕。会议期间,我院黄式宪老师受《学报》编辑部委托,利用这次聚会的机会,邀请台湾的四位学者和上海影评学会副会长、著名电影评论家边善基先生一起座谈,就台湾新电影的历史背景、未来走向及文化价值等问题展开了深人的讨论。这次六人促膝夜谈的题目,仿佛是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但,确属有感而发;而且,海峡两岸新电影的困境或"闷局",实在是很相似的。在文化与商业两极化的分离方向下,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看来又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很容易便可解决的。六人"侃大山",开诚布公,针锋相对,采取了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寻找差异,不求共识 (或日不求表面的"共识",这到切近"后现代思维方式")。本刊限于篇幅,五万多字的录音纪录,在此仅搞其要者刊出 1/2强。诚如梁良先生在香港《电影双周》(1989年267期)上撰文所言:"甚至在台港两地发表的有关台湾新电影的研究文章还没有一篇的内容是那么丰富的。可见不同思想的撞击,的确可以迸发出学术研究的火花。"我们把这次座谈会的纪要发表在此,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