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台湾电影 大陆电影 电影合作
摘要: 文章回顾了涉及大陆与台湾两岸电影关系的几种不同题材的台湾电影,如涉及政治题材的《皇天后土》(1980),涉及战争题材的《异域》(1990),伦理题材的《搭错车》(1983),青春爱情题材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2011)等。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了两岸电影合作于未来的可能性。
关键词: 台湾电影 高雄 在地美学 补助政策
摘要: 近年来,由高雄市政府资助的“高雄电影”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作为一系列以城市历史和现实为背景的影片,高雄电影通过艺术电影、商业类型片等策略呈现了高雄这座城市的形象与性格,显示出较为鲜明的在地性特征。而在高雄政府积极介入的背后,这一系列影片讲述的现实故事则反映了这座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城市在岛内政治文化大环境中的某种焦虑。
关键词: 最佳导演奖 金马奖 第六代导演 宁浩 疯狂的石头 小成本喜剧电影 台湾电影 原创剧本
摘要: 2006年宁浩导演拍摄的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凭借荒诞的幽默及出色的剧本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凭借本片宁浩也入围了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此后,其“疯狂”系列的电影走进影院和大众视野,掀起了中国第六代导演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质风潮。
关键词: 蔡明亮 电影史 侯孝贤 电影高等教育 台湾电影 日据时期 声名远扬 人才培养
摘要: 纵观台湾电影史,无论是早已声名远扬的侯孝贤、李安、蔡明亮等,还是新晋崛起的杨雅喆、黄信尧等,都在台湾本土接受过电影高等教育,可谓人才辈出。然而以往对台湾电影的研究却鲜少从教育角度出发,实属遗憾。因此,本文聚焦于台湾电影高等教育的发展,意图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拓展台湾电影史研究的领域和维度。台湾的电影教育最早滥觞于日据时期。
关键词: 近年来 台湾电影 后现代主义 叙事时空
摘要: 近年来,随着台湾当局电影政策扶持力度的日益加大以及"海角热潮"带来的本土观众回流,台湾电影创作者获得了空前自由的创作空间,开始进行极具个性化的影像探索.丰富多样的制作手法、艺术实践的先锋精神,以及富有个性的思想话语表达,更好地满足了时下台湾年轻观众多元化的审美趣味.交错的叙事时空建构,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色,显示出近年来台湾电影的创作理念与传统断裂的坚决性与创新性,成为这一时期台湾电影较为显著的一大叙事特征.
关键词: 新世纪 台湾电影 人性困境 不确定 身份
摘要: 新世纪台湾电影中的后现代认同模式和台湾的历史与现实有一定关系,也和杨德昌、蔡明亮的电影有一定的传承关系。较多电影表现了虚无式的后现代爱情景观、失重的生活形态、社会空间的狭窄和生存图景的逼仄、价值混乱中的身份迷失,这些电影体现了台湾人身份的危机。
关键词: 我的少女时代 声音 台湾电影 青春
摘要: 2015年的小成本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创造了台湾和大陆的票房神话,以一种'小清新'的姿态逆流而上,其中电影中的各种音乐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影片中各种形式的声音,呈现出一种怀旧风格,本文将从影片中的声音来分析声音对影片的作用。
关键词: 台湾电影 社会 视点 荒诞 纪实 大佛普拉斯
摘要: 《大佛普拉斯》是近年来台湾青年导演的电影风格化佳作。影片通过设置二元对立的阶层关系和人物形象,折射台湾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通过人称叙事和窥视视点的运用,建构影片荒诞的叙事形态;通过黑白色彩的设计和长镜头的调度,强化纪实的影像风格。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电影 社会教育
摘要: 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在殖民当局的主导下,成为宣传近代科学与文明、殖民实绩与战争动员的工具和媒介。电影作为新式媒介的近代性、娱乐性在日据时期的台湾被转化为台湾总督府官方利用的殖民性。台湾总督府制作的一系列纪录片不仅在日本国放映,以展示殖民统治的概况和台湾的人文自然景观,也在台湾岛内巡回放映,以宣传殖民统治的优越性。收录在《片格转动间的台湾显影》的影片是台湾历史博物馆修复馆藏日据时期纪录片的成果,影片展示了殖民者为主体的记忆,是台湾总督府利用电影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 谁先爱上他的 台湾电影 同志题材 寻爱
摘要: 2018年,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先后在第20届台北电影奖、第55届台湾金马奖获得重要奖项,成为了2018年台湾本土电影的热门影片。文章从影片的多线叙事结构分析着手,揭示影片超越同性话语背后的深刻表达,读解影片对于寻爱与释恨主题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