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台湾电影
母亲形象
女性主义
规训
镜像
摘要:
2008年,《海角七号》(魏德圣导演)的热映成为了台湾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台湾电影开始走出低谷,走向复苏。随着台湾电影的日渐发展壮大,一些学者开始将2008年之后的台湾电影称为新台湾电影。在新台湾电影中,聚焦女性、展现女性生活的影片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色彩。具体到母亲形象的塑造,台湾导演们为观众呈现了一批人物立体、性格饱满的角色:从张作骥《当爱来的时候》(2010年)中的雪凤、子华和《醉·生梦死》(2015年)中的妈妈,钟孟宏《第四张画》(2010年)中的吴春兰和《瀑布》(2021年)中的罗品文,钱翔《回光奏鸣曲》(2014年)中的玲子,杨雅喆《血观音》(2017年)中的棠夫人和棠宁,徐誉庭《谁先爱上他的》(2018年)中的刘三莲,许承杰《孤味》(2020年)中的林秀英到阮凤仪《美国女孩》(2021年)中的王莉莉等,均成为了台湾银幕上的重要形象。本论文以新台湾电影中的母亲角色为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基础,以精神分析、社会学、叙事学等作为辅助理论,通过选取2008年之后新台湾电影中母亲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文本细读进一步分析新台湾电影中母亲形象的建构,分类总结不同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母亲与他人,尤其是与丈夫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新世纪父权衰落下,本应自由轻松的母亲,为何却充满悲情色彩。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讨了新台湾电影中母亲的类型,包括在台湾电影史长廊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地母;抱怨唠叨、自私疏离的“恶母”;还有被交易与被凝视的“荡母”;第二章探讨了母亲与他人的关系,在与父亲的关系中,父亲的失职、无能与缺席,迫使母亲坚守着一份危机重重的婚姻,生活的重担转移到母亲身上,母亲开始崛起,成为了一家之主;与儿子的关系中既有来自血缘至亲和文化影响的依赖与眷恋,也有现实困境导致的施压与迫害;与女儿的关系则更多是源于母女的性别相同,母亲成为女儿镜像般的角色楷模。同时打破一派和谐的理想母女关系的神话之后发现母女之间同样是充满冲突,但最终都会走向和解;第三章研究得出,新台湾电影将台湾社会中母亲的真实生活状态呈现于银幕之上,打破母性神话,还原母亲的世俗性与原生性,并展现了母亲的生活困境。母亲话语的“沉默”与女性意识的遮蔽,使其虽然在父权衰落下崛起,却没有建构起母性话语,反而成为了父权的代言人,在持久全面的规训之下,成为另一个“父亲”,重新建构父权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新台湾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塑造具有进步意义,它不但诉说了母亲的生活困境,也丰富了母亲形象的银幕类型。但更深层次上,母亲仍然被父权文化压迫着,成为父权衰落下的受害者。笔者希望通过对新台湾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进行研究,丰富新世纪之后台湾电影的研究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