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台湾电影
另一种电影
慢美学
缓慢叙事
缓慢视听
摘要:
“另一种电影”出现在1987年解严前后台湾电影发展的过渡性阶段,重艺术性、轻商业性。因其与台湾新电影在创作人员上有重叠,致使其长期被新电影研究所遮蔽,其独特性也被武断地认定为仅是新电影的延续,美学价值被低估。在本文中,“另一种电影”并非仅是指签署《台湾电影宣言》的五十三位创作者所拍摄的影片,而是泛指1987-2007年间,包括仍在继续拍摄电影的新电影导演在内和继之而起的新新导演拍摄的、具有缓慢特征的影片。从形式上看,“另一种电影”在叙事与视听影像上大多呈现出缓慢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以反类型手法区别于台湾长期以来政策片的主流电影叙述,展现出丰富的美学意涵;从内容上,这类影片通过缓慢的美学形式,关注台湾社会转型期最核心的历史经验、社会矛盾与群体性的社会意识,折射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情感意识与精神面貌,并对后来中国台湾电影、中国大陆电影,甚至亚洲新浪潮电影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一种电影”的慢美学研究,并非仅指出其在叙事、视听影像节奏缓慢,而是使时代氛围、角色的行为举动及其精神状态,在叙事与视听影像的缓慢部署中,变得更加可见、可感,甚至可思。本文对“另一种电影”的慢美学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检视“另一种电影”的缓慢叙事以及缓慢视听,发掘那些曾经被刻意忽视、遗忘的普通人群,展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其最真实、最具生命力的一面。第二,从接受的层面来看,“缓慢”更新了观众“观看”电影的方式,使其从沉溺的、被动的戏剧情景中抽身而退,在日常生活的情景当中,形成缓慢精神的新的主体。解严后的“另一种电影”并非是为慢而慢,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在缓慢的叙事与影像当中,捕捉解严后台湾社会面临转型期的时代阵痛,体现出创作者对过去主流政策片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法的质疑与摒弃,寻求“另一种”有别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呈现台湾的历史经验与当下社会现实。
文章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共六个部分。
在绪论当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界定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梳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厘清慢美学这一概念在中外电影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追溯中国诗性传统下慢美学的审美内涵,结合1987年解严后台湾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对“另一种电影”进行分类,指慢美学研究的两个维度。第二章,从叙事分析视角,考察“另一种电影”的开场设定、中间叙述以及结尾技巧,提炼“另一种电影”日常化的叙述结构,总结“另一种电影”在叙事上的缓慢特征。第三章,聚焦“另一种电影”的缓慢视听,首先考察“另一种电影”在视觉上形成的缓慢凝视风格;其次,从声音入手,探究“另一种电影”缓慢聆察的听觉体验,分析日常对白、沉默引发缓慢的感知体验与审美功能。第四章,在1987-2007年间台湾社会转型期动荡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考察慢美学策略,即缓慢叙事与缓慢视听,如何参与并缔造了“另一种电影”审美意蕴的反思性呈现。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另一种电影”的慢美学价值,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审美上的不足与弊端。
“另一种电影”不仅是对台湾地区长期以来主流“政策片”的反叛,也是对新电影写实主义美学的进一步开拓,推动了台湾电影美学形式的升级。“另一种电影”的慢美学研究,对重塑其美学风格、重估其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