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贫困代际传递
代际收入流动性
社会保障
摘要:
贫困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世界性难题,是经济、社会实现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议题。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研究发现了贫困在代际间传递的现象,并参考代际流动研究范式演变出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贫困代际传递被认为是造成长期贫困的原因之一。因此,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被视作贫困治理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减贫工作也获得了世界公认的成果,现行标准下农村的绝对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10.2%降至2019年末的0.6%。但“贫二代”、“二代民工”等现象进一步反映出我国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日趋严重。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贫困代际传递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有利于扶贫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实现公平正义。本文基于1989~2015年共计10轮CHNS数据,采取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和贫困代际传递程度两种测度指标,对我国居民1989~2015年代际贫困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解代际收入弹性,进一步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机制,主要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1989~2015年我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整体呈下降的趋势,2000~2004年发生率的降幅均有所减缓,2004年以后发生率都迅速降低。1989~1993年,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相当,二者都稳定在70%左右;1993~2015年,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的下降速度慢于绝对贫困,两个指标的差距逐渐拉大到17.3%。第二,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在20世纪末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代际收入弹性在2004年急剧升高至0.528,2006年迅速降低至0.259,此后逐年稳步下降。这表明代际收入流动性经历了一个稳定期、下降期和上升期,贫困代际传递程度也经历了一个稳定器、上升期和下降期,2004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第三,在分解代际收入弹性系数的基础上,分析教育、职业和医疗保险参与对我国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机制发现,贡献率最高的是医疗保险,其次是职业和教育。教育和职业通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与积累,能够促进家庭内部代际收入的流动。医疗保险制度从1998年城职保、2003年新农保到2007年城居保的建立,实现制度全覆盖,最终发展为全民医保。医疗保险制度越来越完善,对居民健康保障的效应越来越强,对居民减贫效果越来越强。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完善教育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