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情感劳动
情感规则
情感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摘要:
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教师在教育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家长、同事互动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教师已然成为情感劳动者,教师劳动属于情感劳动。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对教师的情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专业实践的情感层面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教育社会学关于教师情感劳动的研究也处于边缘地位。情感社会学认为,情感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教师情感劳动嵌入在历史、社会结构和个人互动之中,面对教师情感劳动的时代背景、现实诉求与研究现状,基于个人困扰,有必要将教师情感劳动的社会学研究作为研究论题。
教师情感劳动的社会学研究应具备历史分析、个人生活和社会结构三个维度。就历史维度而言,教师情感劳动虽然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但教师情感劳动早已存在于教师专业实践中,这是因为,教师情感劳动隐含于教师专业伦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等政策、制度、规范对教师的情感规定中,通过对教师情感劳动的历史分析,有助于了解教师情感劳动的变迁过程,从中发现教师情感劳动变迁的特点和趋势。本研究发现当前学界更多关注的教师情感劳动的共时性研究,而对于教师情感劳动的历时性研究不足,事实上,教师情感劳动并不只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其变迁过程。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情感话语、情感要求、情感关系和情感实践四个维度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情感劳动的嬗变过程,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情感劳动的变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新世纪前十年、十八大以来四个阶段,情感话语反映了国家与教育发展需要,情感要求从个体经验走向制度规范,情感关系从单一主体走向互为主体、情感实践从工具主义走向人文本位。与此同时,教师情感劳动的嬗变过程也存在教师关怀学生的情感劳动立场、教师情感劳动的实践目标、教师情感劳动的规定主体和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情感劳动等未变特点。
就个人维度而言,教师情感劳动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在教育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呈现,通过对教师情感劳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描述,有助于了解教师情感劳动过程中的内在体验、整饰策略、调试策略和实践规则。本研究认为教师情感劳动的实践研究不能仅从情感劳动理论的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和自然情感表达策略层面进行分析。鉴于情感劳动理论的潜在前提是情感劳动导致人的身心分离而对人产生消极影响,忽视了其中的积极因素,为此,本研究通过对18名初中教师进行访谈,在对教师情感劳动的表层扮演、深层扮演和自然情感表达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基础上,针对教师情感劳动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进行论述,发现教师的情感体验在情感劳动过程中呈现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针对教师情感劳动已有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师生关系,而教师与家长、同事、领导之间的情感劳动实践研究较少,本研究在研究师生之间情感劳动的同时,增加考察了教师与家长、同事、领导的情感劳动实践。本研究发现教师情感劳动呈现复杂与多变的情感体验状态,教师情感劳动呈现整饰与调适的实践策略。
就社会结构而言,教师情感劳动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本研究对教师情感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教师情感劳动体现了外在规训和个体自主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教师情感劳动的实践遵循一定的规则,根据开展情感劳动的对象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教师面对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时的情感规则,这些实践规则反映了其背后规训权力的渗入,体现了对教师情感劳动的外在规训主要包括情感资本与教师职业的文化再生产、教师情感与学校权力规训的角色期望、情感规则与学校日常生活的话语建构、情感监督与数字资本主义的教育治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面对的互动对象具有复杂性和需求的多变性特点,这为教师在情感劳动过程中开展自主行动提供可能,包括教师情感投入和情感表达的自主性。
总之,本研究发现,教师情感劳动变迁经历了从外在规训向自我技术转变的过程,教师情感成为教育治理对象,教师情感劳动也已经成为教育治理术的实践形式,教师情感劳动过程体现了外在规训与个体自主之间的张力。因此,教师情感劳动的优化策略应从外在情感支持与教师情感素养提升两个层面入手。通过对本研究的反思,教师情感劳动的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本土文化模式下教师情感劳动展演,更加关注教师情感劳动的专业自主性研究,更加关注教师情感劳动的社会支持研究。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对走向可能的教育情感社会学研究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