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业绩管理
劳动分化
共识
摘要:
当代中国正迅速成为一个为全球生产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世界工厂”。当代中国已经是一个拥有超过两亿打工群体的现代化国家。在劳工领域的研究中,“马克思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注定劳资关系的紧张与不可调和,工人必将进行斗争与反抗以争取自身权益。学界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布洛维的研究开启了劳动过程研究的新篇章,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在进入垄断阶段时发生了一次重要转型,劳资关系不再是赤裸裸的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而是有所掩饰的,工人的同意和资本的强迫同样重要。我们在对一个服务业公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劳动现场并未发生过激烈的劳资冲突,反而呈现出和谐有序的形态。因此,本文尝试引入布洛维的制造共识理论对其进行解释。研究表明,资方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策略促使劳动者内部之间产生竞争与分化,劳资之间的矛盾被成功转移到了劳动者内部,劳动者对业绩的追逐致使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劳资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可见,布洛维所阐述的共识形成机制之一——赶工游戏,存在于田野中。然而促进共识形成并维持其发展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国家两个机制在这里呈现缺位的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关系网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从关系网络中获益的劳动者对资方有较强的认同感,使得资方利用关系网络生产忠诚、保障稳定性以及约束不满。对关系网络的深入讨论中发现,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构成的是层层叠叠的纵向关系网络,在不发生讨薪和工伤等触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情况下,劳动者很难冲破关系的束缚走向联合的抗争。同时,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关系让位于传统的乡村人际关系,延缓了外来流动人口“工人身份”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