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纸本)7504556106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制度 劳动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摘要: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时间,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就业制度的变化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又有受其他相关制度因素影响的特点。本研究从就业制度自身纵向历史变化和横向影响就业制度的其他制度因素两个方面,描述了就业制度及其制度管理体系的基本状况。\n 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制度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了不利的影响。随着我国招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招生与就业分离后,大学生毕业时的户口已逐渐成为制约就业的瓶颈问题。因此,应该加快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大学生自由择业;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的方向是市场化就业,要符合市场化就业择业的法律规范和要求,就业协议的发展和完善要逐步与我国现行的就业法律形式相衔接。在现阶段,应进一步规范完善就业协议的内容,将就业协议作为将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附件,使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合二为一。\n 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制度相比,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方面工作薄弱,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就业导向激励措施缺乏。在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国外高校的情况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学校在提醒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工作尚未到位。另一方面,在就业激励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比我们缺乏实际的激励措施。吸引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和基层、特定的行业和职业等体现国家发展战略意图的地方和单位就业的目的没有得到更好的措施保证。\n 本研究多角度透视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以及相关制度的深度分析,采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比较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成机制及解决之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以往相关研究中尚未发现以及虽已发现但未形成系统化的各种制度化、非制度化管理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结合轮廓性的描述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远景分析,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毕业生 就业 劳动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摘要: 在我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但近几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矛盾现象,一边是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一边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暴露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不相匹配。2003年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紧贴市场,高职生就业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在追求就业量增加的同时,高职生就业质量问题又渐渐地凸现,如职业稳定性、起薪数、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等指标偏低,如何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正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高职生成功性就业即实现高职生能力、人格与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岗位基本匹配的就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生、用人单位及经济发展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n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对高职生成功性就业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外部影响高职生成功性就业的因素探求了实现高职生成功性就业即高职生能力、人格与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岗位基本匹配的应用对策方案。通过对高职教育内部问题的研究,剖析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高职生自我职业规划的局限性和缺陷,此外,文章还分析了产业结构、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用人单位的用人观等高职教育外部因素对高职生成功性就业的影响,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内外部现状,一一提出实现高职生成功性就业的应对办法,认为要使高职生在企业“用得上”、“升得起”、“留得住”、“下得去”,高职教育内外因素须有机结合,既要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又要顾及高职生作为一个“职业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双赢。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妻子” 家务劳动 经济价值
摘要: 从约束农村妇女个体发展的社会决定因素入手,探讨了农村“留守妻子”离婚后的贫困化问题。认为男权文化的强制性和市场机制在性别分工中的非公平性是导致农村“留守妻子”离婚后贫困化的根源。把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纳入社会经济价值核算体系,可以较好地保证妻子在家庭的合理地位和合法权益;建立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储蓄银行制度,可以为农村“留守妻子”离婚时的经济补偿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依托;村妇代会作为妇女联合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评价最现实的最恰当的组织载体。
摘要: 从约束农村妇女个体发展的社会决定因素入手,探讨了农村“留守妻子”离婚后的贫困化问题。认为男权文化的强制性和市场机制在性别分工中的非公平性是导致农村“留守妻子”离婚后贫困化的根源。把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纳入社会经济价值核算体系,可以较好地保证妻子在家庭的合理地位和合法权益;建立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储蓄银行制度,可以为农村“留守妻子”离婚时的经济补偿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依托;村妇代会作为妇女联合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评价最现实的最恰当的组织载体。
关键词: 劳动就业 人口转移 职业角色 劳动就业问题 改革开放前 社会学 就业思想 考量 城市青年 面向农村 人口转移 职业角色
摘要: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就业观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在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上,我国基本上是将其纳入政治轨道上运作,其主导思想是面向农业、面向农村。其职业角色期望表现出松散、模糊和人格化倾向,社会期望使知识青年无法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将大批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通过人口转移方式来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显然削弱了城市的中心地位。
关键词: 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 劳动法 法律社会学
摘要: 我国关于劳动及劳动关系方面的立法与执行过程中间存在大量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制约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合同是保护劳动者个人利益的一种有效法律依据;劳动法是保证劳动合同有效执行的法律依据;而处理好劳动关系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劳动法规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法律社会学的分析,以探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法律的功能、法律规范、劳动法法理分析、法律实际运行以及法律文化等方面进行法律社会学的思考,提出一些改善劳动关系看法。
关键词: 劳动关系 社会学 劳动法 企业制度 经济团体
摘要: 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经济团体,劳动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身份到契约和从契约到身份、契约的综合的过程。劳动关系之中应该包括劳动合同关系、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关系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关系。劳动法应该是调整上述关系的综合性的法律而不是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关键词: 职业主体 职业客体 就业工作 中国 劳动社会学 劳动者 生产资料
摘要: 本文通过对职业主体和职业客体的分析 ,发现我国职业主体十分丰富而职业客体不足 ,这是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的根本原因。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发达国家丰富的职业客体有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冲动 ,亚洲“四小龙”等国通过承接跨境外包大力引进职业客体解决了职业主体的就业问题 ,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开始了大量承接跨境外包引进职业客体的过程 ,解决了相当多的职业主体的就业问题 。
关键词: 劳动权 人权 法律保障
摘要: 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劳动权,具有生存、发展、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其实现有赖于劳动者的个体性努力、积极作为和国家、社会积极承担责任。劳动权应在宪法和国际法的层次上得到保障,在国内需要建立劳动权的可诉性制度。